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资料 >

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与文风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19
导读: 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与文风 ◎黄 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摘要北宋建立初年晚唐五代以来的士人遗风犹存,但其科举制下的文官政策却并非没有效用.北宋中期,安定下来的丈人士大夫渴望通过入仕来“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热情高涨

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与文风

◎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摘要北宋建立初年晚唐五代以来的士人遗风犹存,但其科举制下的文官政策却并非没有效用.北宋中期,安定下来的丈人士大夫渴望通过入仕来“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热情高涨,士风为之一变.由于“士”通常兼具文官和诗人的身份,士风的变化自然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之中.本文即着眼于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与文风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问微妙的关系,将其进行整理和讨论.

关键词士士风晚唐体西昆体古文运动

一、北宋初期的“士风”与文风2.游宴、享乐之风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录了北宋初期士大夫之中的享乐之风:“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致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叶梦得在《避暑录话》称当时地位显达的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当时文臣士人皆好游宴享乐。王夫之对此评论说:“宋初,吏治疏。守令优闲……日事游宴……而不以民瘼国计课其千理也。柚而在北宋文士的追求人生逸乐的同时。也使宴游时产生的酬唱诗歌开始风行,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jb宋选官政策及q 大j?政治.社会94-壹-:

在结束晚唐五代之乱以后的赵宋王朝,为革汉唐以来强藩、宗王、外戚、武将干政之弊,任用的执政官员几乎都以文官出身的士大夫为主。因此,后世谓:“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砌并且,赵宋王朝采用了“取士不问家世”的选官制度。与隋唐时期不同,在北宋72名宰相中,继世为相的只有吕(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三世为相)、韩(韩琦、韩忠彦二世为相)两家而已。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主要是由门阀士族地主等级专政,而隋唐政权主要被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联合操控,赵宋王朝则是主要由科举出身的读书人所组成的士大夫阶层当权。o

与北宋文官政策相对应,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提升。宋太祖在江山未定之前曾说:“作宰相当须用儒者”且“后果大用“。宋太宗曾说文臣弊病颇多如鼠洞堵塞不尽,但却并不过分追究。宋代士人热衷于议论朝政,有甚者也聚众示威,但却至多遭受牢狱之蕾而无性命之忧,皇帝“未尝轻杀一臣下”。在生活上,士大夫的生活待遇优渥,堪称清廉的王禹偶在《对雪》诗中有一句说:“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各”,寒士的生活得到改善,能够衣食无忧地去追求人生的理想。

(二)北宋初期魄唐体”及“西昆体”诗

1.“晚唐体”

由唐末至五代,诗者学贾岛诗风者众,其诗称为“贾岛格”诗歌,后世谓之“晚唐体”。宋末方回曾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徒。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极势盛。”@_宋初晚唐派代表诲人中除了寇准以外,大多数都是不问俗世的僧人和避世隐居的文人,也即是北宋初期隐逸之风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闲适清苦的环境中吟咏山水,不愿依附于朝廷,丙选择把真性情拟诸笔端,以消解日常的苦闷,导心灵走向恬静。总体来说,他们的诗歌具有以下的特点t

(1)语言工巧

讲究语言的工巧和对字句的锤炼是“贾岛格”诗歌的显著特点,宋初的晚唐派秉承了这一诗风。如惠崇《池上鹭分赋得明字》中的名句:“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把鹭鸟在动静明暗之问写得十分生动,据《湘山野录》记载说其为了锤炼该句“默绕池径,驰心杏冥以搜之”。

(2)“苦”中见“闲”

不同于贾岛的对仕途的失望和五代诗人们所经受的战乱,在相对安稳环境下的宋初晚唐派诗人把“苦吟”主要体现在对字句的锤炼和拓展新的意象上面,而其诗歌内容则表现出一种闲适怡然。如林逋在《深居杂兴六首》中云:“但能行樵坐钓,外寄心于小律诗”。潘阆‘宿灵隐寺》中写到:“绕寺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山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9

(3)格局狭小

格局狭小逼仄是晚唐体诗的又一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记载九僧的一个故事:“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

(二)北宋初期的‘‘士风’’和士人代表

虽然赵宋王朝在建立之初即推出了重用文士一系列政治政策,但是当时的许多士人在经历了五代之乱之后,并不足以立刻对朝廷抱持信任,而其对士风的影响在北宋中期才得到真正体现。事实上,宋初的士风仍然部分延续者五代时期形成的颓废士风,‘宋史 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云:“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因此北宋初期的士风具有以下特点:

1.尚隐逸之风

五代之时,连年兵燹,军阀混战,大部分的文人士大夫只能选择消极避世之路:在赵宋王朝建立之初,许多文士,尤其是作为前朝遗民的文士们对入仕参政仍然心存余悸,苏辙对此评论说:“昔者承五代之乱,天下学者凋丧,而仕者益寡。虽有良才美士,犹溺于耕田养生之乐,不肯弃其乡间而效力于官事。呻北宋初期的有名文人隐士有林逋、魏野、陈抟、“九僧”,他们遁隐山林,绝意仕途,却在当世之时享有盛名。

200

7年第12期安徽文学

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日:‘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蚰,足见其意象的单调。其次,在诗歌形式上,多以五律见长,且句式上多是前两句二一二,后两句二二一,把单字处当作“诗眼”,诗歌形式局限。在情感基调上,宋初晚唐体诗几乎都在表达愁苦与闲适阅杂的情感,有欠丰富和饱满。

2.“西昆体”

“西昆体”得名自杨亿编集的《西昆酬唱集》,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一些士大夫阶层的文人。“西昆体”在诗歌风格上仿效李商隐诗歌的痕迹颇为明显,同时又兼有西昆体诗人自己的创作特色,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辞采华丽,用典频繁

用辞华丽,用典绵密是西昆体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时人有记载说:“咸平。景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而杨文公(杨亿)与之鼎立…“.大牢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f古瘠语。帼如刘

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尽了古之士人的人生态度和准则。当时,许多士大夫同范仲淹一样,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杜衍、苏轼等一批士人代表敢于承担社会的重责,积极参政,慷慨进言,倾言改革,针砭时政,从此宋代士风大变。“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

“士志于道”的精神除了体现在政治上的积极有为。同时也包含在文化弘道的要求。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传统精神的复苏,投诸在文学领域内即古文运动的兴起。宋初有柳开、穆修倡导文道合一”的文学思想,但影响有限,直至北宋中期,由石介、周敦颐等主张的道统文学才开始在文学领域内一度盛张.石介在《怪说中》批判西昆体说:“昔杨翰林(杨亿)欲以文章为宗于天下,忧天下未尽信己之道,于是盲天下人目.聋天下入耳”。,他主张以道代文,推崇韩愈的文章,倡导文章要宗圣归经。而周敦颐则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他说:“文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从,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周敦颐主张以文辞载道,反对徒饰之作,但却承认文章作为附饰的作用,而在周敦颐之后的理学家则把道统文学理论发展到了极端。

结语

通过以上对由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及其文风的梳理,可见北宋这个时期内的士风与文风的一种变化关系,本文并不意在牵强地阐述它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但由于士人作为官员、社会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文人的几重身份的事实.士人们的社会作为和风气必然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理论之中,但士风与文风的联系不是全然对应的或者说毫无抵触的,而是以一种不彰显的方式相互渗透的。并且,本文所论述的士风,就像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说的一样“不是研究了每个‘士’的个人生命史之后所获得综合断案”,而是“观其大略”再加上研究典型的结果。至于本文所论述的北宋早期至中期的文风的情况,也并非将这段时间内所有在文学领域的风尚全盘罗列的,而是根据其与士风的联系选择性地呈现。如前所述,本文旨在揭示北宋初期至中期士风与文风之间的一种有联系的变化关系,从两重视角考察这段时期以内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将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粗浅分析,倘尘彼观。

注释{

筠址巳玉津园赐宴》一诗:“需云分渥泽,禊饮恣欢游。缇幕侵晨

设,兰泉对席流。蕙肴清楚莆,玉醴湛金瓯。春服萎萋盛,光风滟滟浮。桐华锨竞发,莺语巧相求。妙曲新声合,斜阳醉未休。”

(2)娱乐化的唱和

西昆体诗歌是出身官僚的士大夫之间的一种消遣唱酬之作,这使西昆体诗歌创作在多数情况下成为一种为作诗而作诗的唱和,缺少真挚的感情的释放。同时,西昆体在宋初的风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士风中对娱乐化形式的包容和宋初士大夫阶层相较于中期士人的闲适心态。

以上,将宋初诗坛上三大诗风列举其二,结合匕述宋初士风的特点,不难看出宋初“晚唐体”诗风跟宋初隐逸之风的内在联系,可以说两者的倡导和实践的代表人物都是同样的—个士人群

体,他们的选择代表了北宋初期士风和文风的两个风尚;if酽俩昆

体”诲虽然有其自身鲜明特色,却同时与宋初的士风有暗合之处。

二、北宋中期的“士风”与文风(一)t士4的传统精神的复苏

尽管“知识分子以道自任的精神在儒家表现得最为强烈”,然而儒家所倡导的入世哲学却也并不是只停留于理想层面的。《论语 泰伯》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

展凸上》也说:“古之入,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

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见自孔子以来的士人传统中有着一种柔性的原则,在乱世动荡中保持自由的观望态度是被认可的。宋初,经历过五代之乱的士人,并没有立刻做出重振士人传统精神和积极入仕的姿态,但随着宋朝政局的稳定,特别是前文中论述的宋王朝文官制度和对士大夫优容政策的推行实旌,在赵宋王朝立国五六十年之后,士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给予的契机,他们的政治文化理想开始被唤醒,士的传统精神被重新高扬。

(二)。以天下为己任一的入世态度及北宋古文运动《论语 泰伯》中记录曾子对“士志于道”的阐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熏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是儒家中的“道”,曾子的话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一直以来的志向、理想和自我要求,他们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都有深切的关怀,有一种承担精神。由于上述的北宋政治环境和时代特点,北宋中期的士人本身怀有的强烈责任感被激发

北宋“以天下为己任”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一

200

①柳冶徽.中国文化史 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580页.②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③【宋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3页.

④【宋1苏辙.龙JlI略志龙JII别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⑤【清J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⑥许总.宋诗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⑦I宋1欧阳修.六一诗话 自石诗话 滹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62,

⑥【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上海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⑨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34页.⑩【元】脱脱.宋史(446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⑩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卷).上海;上海古赭出版社2001.第246页.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册).上海t上海古籍U版杠.1984.第73页.

7年第12期安徽文学

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与文风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黄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安徽文学(评论研究)ANHUI LITERATURE2007(12)

参考文献(12条)

1.罗根泽 中国文学批评史 19842.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20013.脱脱 宋史 1977

4.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19875.厉鹗 宋诗纪事 1983

6.欧阳修 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 19627.许总 宋诗史 19928.王夫之 宋论 1964

9.苏辙 龙川略志龙川别志 198210.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 198111.张邦炜 宋代政治文化史 200512.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 2001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ahwx200712050.aspx

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风与文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7130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1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