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求职职场 >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02-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_刘培峰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9-19
导读: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3卷第2期(2014年):216—222 No.2(2014)Studiesin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Vol.33 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 刘培峰李延祥潜伟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 通过文献考证与技术类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3卷第2期(2014年):216—222

No.2(2014)Studiesin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Vol.33

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

刘培峰李延祥潜伟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

通过文献考证与技术类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清代坩埚炼铁法的

传播和演变进行归纳总结。成书于康熙四年(1664)的《颜山杂记》是目前所见最早记载坩埚炼铁技术的文献。山西阳泉地区两步法坩埚炼铁技术有两种:第一种(两步全用坩埚)在康熙年间传入山东博山,并吸收了当地焦炭冶炼琉璃的技术,形成了以焦炭为燃料的坩埚炼铁技术;第二种技术(第一步用坩埚,第二步用竖炉)于清初传入东北地区,并与传入该地的炼焦、炼铁技术相结合形成另一种以焦炭为燃料的坩埚炼铁技术,在这种技术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煤炭(无烟煤)逐渐取代焦炭作为燃料。

关键词坩埚炼铁源流焦炭

中图分类号N092∶TF-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24(2014)02-0216-07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于坩埚炼铁的源流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进行推测。如李约瑟在分析中国

[1]最早炼出生铁的可能原因时就提到坩埚炼铁的优势。杨宽认为坩埚炼铁是从坩埚炼

[2]铜继承下来的,所以其时代应该是战国。这些观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但是缺乏足够

的证据。第二种是根据考古出土遗物进行推断。何堂坤对洛阳吉利工区出土汉代坩埚进

[3]行了科学检测,认为在汉代可能就有了坩埚炼铁技术。也有学者通过对几个有坩埚出

[4]土的汉代遗址进行总结,断定中原文化区在汉代已发明了坩埚炼铁技术。这样的观点

都有一定根据,但是,还需要确认一点,出土的坩埚是否是用来炼铁的,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种是一些学者在无法考证其源流的情况下,往往避

《青州府志》开这一问题,以咸丰年间对坩埚炼铁的记载来引出下文。其实,在现有文献

中隐含着一些坩埚炼铁技术源流方面的内容,只是鲜于梳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文献整理、考证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分析来探讨坩埚炼铁在清代的源流。

收稿日期:2013-07-26;修回日期:2014-05-28

1978年生,1962年生,作者简介:刘培峰,山西代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冶金史研究。李延祥,辽宁

1972年生,铁岭人,教授,主要从事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潜伟,江西赣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

2期刘培峰等: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2171关于坩埚炼铁的最早记载

《青州府志》,上文所提咸丰年间的被部分学者称为迄今所知关于坩埚炼铁最早的文

[5]献记载。其他学者在引用这一文献时也默认了这一记载的历史地位。近代学者对坩埚炼铁技术的部分调查与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因而更加肯定了这段内容的历史和文献价值。然而,就文中所述康熙二年(1663)坩埚炼铁法从山西传入山东博山而言,由于是孤证,说服力并不强。

《青州府志》查阅原文献可以发现,咸丰在卷23中介绍该府下属各县的物产,其中博

“铁”中有那段被众多冶金史家广泛引用的关于坩埚炼铁法的文字。原文山县的物产

如下:

铁:铁出黑山下,熔石可作铁。县志:其始,乡之人不知也。康熙二年,孙廷铨召山西人至此,得镕铁之法。凿取石,其精良为驩石,次为硬石,击而碎之。和以煤,盛以筒,置方爐中,周以礁火。初犹未为铁也。复碎之,易其筒与爐,加大火攻其下。每

[6]为生铁。石得铁二斗,

“县志”从以上引文中可以发现两字。在古代,编修方志时,一般是上一级行政单位

。“县志”也就是说府志会引用县志中的内容两个字会引用下一级行政单位编撰的志书,

可以表明其出处,那么,修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博山县志》中应该有更早的记载。查阅这本目前所见关于博山地区最早的县志可以找到如下记载:

颜山记,采石黑山,铸而为铁,百石之垆,三合之屑,火烈石礁,风生地穴,清气如珠,玄精为液,得柔斯和,过刚或折,作为剑器,蛟龙可截,以钢性易脆,生不若熟也。考石可作铁,其始,乡之人不知也。康熙二年,孙文定公召山右人至此,乃得熔铸之法。凿山取石,其精良者为驩石,次为硬石。击而碎之,和以煤,盛以筒,置方罏中,周以礁火。初犹未为铁也。复击之碎之,易其筒与罏,加大火。每石一石得铁二斗,为

[7]生铁。

首先看引文的后半部分,并没有标明出处,应该是县志编修者所写。把这一部分与咸《青州府志》丰的记载相对比可以发现,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只有个别字句略有不同。府

“孙廷铨”“孙文定公”,志中的与县志中的是同一个人,因为孙廷铨赐谥“文定”世称“孙。府志中是“山西人”,,文定公”县志中则为“山右人”这是因为以太行山为中心,坐北朝南,则太行山右侧为山西省,故山西也称为山右,这种称呼在明清文献中比较常见。府志

“方爐”,“方罏”,中称炼铁炉为县志中则为这应该是通假用法,与后代学者调查中提到的

坩埚炼铁方炉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被众多冶金史家广泛引用的关于坩埚炼铁法的文字,

《博山县志》,其实最早记载在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而不是比它晚106年成书于咸

《青州府志》。丰九年(1859)的

《博山县志》“颜山记”———《颜山以上引文的开头有三个字,是指博山最早的地方志

[8]杂记》,这是前半部分内容的出处。如果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其中的

。《博山县志》(以下简称县志)中把坩埚炼铁的炉称为“方罏”,《颜主要技术点基本相同

(以下简称杂记)中为“百石之罏”。方炉是坩埚炼铁炉的常用名称,山杂记》在杂记中没

218自然科学史研究33卷“方”“百石”有字,但是意指炉子能装一定数量的炉料,这正符合方炉坩埚炼铁的特征,因为方炉是一次性装炉的,有一定的限度,不像竖炉那样可以连续上料冶炼。在县志中把凿

“驩石”“硬石”,“和以煤,,和都击碎盛以筒”杂记中把这三种物质统称为“三合山所取的

。虽然杂记中没有提到坩埚的同义词“筒”,之屑”然而一个“屑”字透露出坩埚炼铁的技术特征,因为往竖炉中添加的炉料是块状的,而加入坩埚中的是粒度为0~2.5厘米的矿

“礁火”,“火烈石礁”,石块、屑混合物与煤屑。县志中记载燃料为杂记中为都指以焦炭为

“考石可作铁,燃料。另外,正如县志中记载其始,乡之人不知也。康熙二年,孙文定公召

”山右人至此,乃得熔铸之法。当地人之前并不会炼铁,是孙廷铨于康熙二年从山西引入

《颜山杂记》了这项技术。而是孙廷铨于康熙三年(1664)因病罢官回到颜神镇(即现在山

,8],,《颜山病情好转而“聊疏乡里间事”数月而成([序)。也就是说东淄博博山)之后,

是记录孙廷铨家乡(博山县颜神镇)的事物,两者相符也就不足为奇了。杂记》

综上所述,在目前可见古代文献中,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博山县志》是最全面、最准确记载坩埚炼铁法的文献,而成书于康熙四年(1664)的《颜山杂记》是最早记载

,《青州府志》、《博山县志》坩埚炼铁技术的著作。而且和《颜山杂记》三篇文献相互佐

可以证康熙二年坩埚炼铁技术从山西传入山东博山的史实。证,

2 …… 此处隐藏:272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02-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_刘培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1186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