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背景研究报告(3)
农村地区商品能源消费总量3.81
农村地区商品能源消费所占比例(%)1995-2005年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情况及农村地区商品能源消费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比例的变化见图3所示。
图3 全国商品能源消费及农村地区消费所占比例的变化
综合1995、2000、2005年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地区
见标题
商品能源消费约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30%。
2.2.2 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化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字,1995至2005年期间农村地区生产用能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生活用能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其具体变化情况参见表7。
表7 1995-2005 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情况比较 单位:万吨标煤
1995-2000
2000-2005 年均增长率
1995-2007 年均增长率
年 度 1995 2000 2005
2007 年均增长率(%)及变化
(%)及变化 (%)及变化
消费总量87408生产用能38285生活用能49123生活用能占
56.2
总量比(%)90385 42048 48337 53.5
2.8 3.9 2.0 -5.6
基础数据来源: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资料--农业部
由表7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上升,2000年至2005年期间增长幅度高于1995年至2000年期间的增长幅度,但生活用能消费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60%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全国生产和生活用能的商品能源消费情况的发展变化如表8所示。与表7中的数据相比可以看出,全国农村地区生产与生活用能的变化与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情况的变化还是基本一致的。
表8 全国商品能源消费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
1995-2000
2000-2005 年均增长率
1995-2005 年均增长率
1995 2000 2005 206068223319199926
年均增长率(%)及变化
(%)及变化 (%)及变化
生产总量109000消费总量138553生产用能消费122588
1.2 0.3
9.3 6.0 7.0 7.3 4.9 -1.5
生活用能消费生活用能比例(%)基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2.2.3 农村地区人均能源消费的变化
见标题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字,1995-2005年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均能源消费数量及变化如表9、图4所示。
表9 1995-2005年中国农村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数量的变化
年 度
1995
2000
2005
1995-2005年均增长率(%)
消费总量 3.5 4.3
人均消费量(吨标煤)数据来源: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资料--农业部
图4 中国农村地区人均能源消费变化情况
2.3 典型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状况
2.3.1 典型地区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比较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5年典型地区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总量情况比较如表10、图5和图6所示。
表10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情况比较
地 区 乡村总人口
单 位 万人
河北省 5241 6028 3341.5 2686.4 1.15 0.64 0.51
浙江省 3447 3875 1041.4 2833.6 1.12 0.30 0.82
云南省 3546 2575
1614.7 960.3 0.73 0.46 0.27
甘肃省 2065 1419 828.3 591.1 0.69 0.40 0.29
农村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农村生活用能消费 万吨标煤 农村生产用能消费 万吨标煤 人均能源消费总量 人均生活用能消费 人均生产用能消费
吨标煤 吨标煤 吨标煤
见标题
图5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情况比较
图6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人均能源消费总量情况比较
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生产用能消费数量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处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的河北、甘肃、云南三省其人均生活用能消费量均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省。
2.3.2 典型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情况比较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5年典型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品种、数量及人均消费情况比较如表11、图7和图8所示。
表11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情况比较
科 目
能源品种 秸秆
农村生活用能消费数量 (万吨标煤)
薪柴 煤炭 电力 成品油
河北省 775.8 563.5 1680.2 185.0 71.5
浙江省 106.4 184.7 125.5 449.0 70.7
云南省 238.2 579.4 628.3 64.5 43.5
甘肃省 274.4 141.4 337.2 27.9 40.2
见标题
科 目 能源品种 沼气 液化石油气 太阳能 秸秆 薪柴 煤炭
河北省 30.2 34.5 66.6 148.0 107.5 320.6 35.3 13.6 5.8 6.6 12.7
浙江省 3.1 97.7 22.4 30.9 53.6 36.4 130.3 20.5 0.9 28.3 6.5
云南省 50.4 10.1 11.7 67.2 163.4 177.2 18.2
12.3 14.2 2.9 3.3
甘肃省 3.1 3.8 25.1 132.9 68.5 163.3 13.5 19.5 1.5 1.8 12.1
人均生活用能消费数量 (公斤标煤)
电力 成品油 沼气 液化石油气 太阳能
图7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生活用能消费情况比较
图8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人均生活用能消费情况比较
见标题
可以看出,除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之外,煤炭、薪柴和秸秆仍然是农村生活用能消费中的主要能源;农村人均生活用电数量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程度依次升高,以浙江省为最高。云南省的薪柴消费高于其它省区的消费数量,显示出与当地森林资源条件的关联;较多数量的秸秆能源消费省则体现在位于北方地区的河北和甘肃两省;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省表现出其沼气能源利用较好,而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优势则显示于北方地区的河北、甘肃两省,这些都体现出当地的能源资源条件。
2.3.3 典型地区农村生活用能消费品种构成情况比较
2005年典型地区农村生活用能消费能源品种比例构成如图9所示。
图9 2005年典型省份农村人均生活用能消费品种构成比较
可以看出,在河北、云南、甘肃三省的农村生活用能中的,煤炭所占比例均高于其它能源品种;而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电力则是生活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
2005年中国农村地区生活用能能源源消费品种构成如图10和表12所示。
见标题
图10 2005年中国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源消费结构
表12 2005年中国农村地区及典型地区生活能源消费品种构成
能源品种
全国
河北省
浙江省
云南省
甘肃省
秸秆薪柴煤炭电力成品油沼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总计(%)
见标题
三、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3.1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回顾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同时,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地区的商品能源供应日益丰富,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太阳能热水器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农村沼气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光伏电源、微型水利发电等分散性小型电源技术开始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试点使用。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06年各省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 此处隐藏:306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资格考试]石油钻采专业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
- [资格考试]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麻风病防治知
- [资格考试]道路勘测设计 绪论
- [资格考试]控烟戒烟知识培训资料
- [资格考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安全员
- [资格考试]photoshop制作茶叶包装盒步骤平面效果
- [资格考试]授课进度计划表封面(09-10下施工)
- [资格考试]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读后感
- [资格考试]2007年广西区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试题
- [资格考试]软件实施工程师笔试题
- [资格考试]2014年初三数学复习专练第一章 数与式(
- [资格考试]中国糯玉米汁饮料市场发展概况及投资战
- [资格考试]塑钢门窗安装((专项方案)15)
- [资格考试]初中数学答题卡模板2
- [资格考试]2015-2020年中国效率手册行业市场调查
- [资格考试]华北电力大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
- [资格考试]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 [资格考试]人教版高中语文1—5册(必修)背诵篇目名
- [资格考试]ISO9001-2018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 [资格考试]论文之希尔顿酒店集团进入中国的战略研
- 全国中小学生转学申请表
- 《奇迹暖暖》17-支2文学少女小满(9)公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 2005年高考试题——英语(天津卷)
- 无纺布耐磨测试方法及标准
- 建筑工程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
- (目录)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
- 中国期货价格期限结构模型实证分析
- AutoCAD 2016基础教程第2章 AutoCAD基
- 2014-2015学年西城初三期末数学试题及
-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完整版)
-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0
- 突破瓶颈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决策学招生目
- 现浇箱梁支架预压报告
- Excel_2010函数图表入门与实战
-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 13.1 轴对称 (
-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教程电子教案
- 2010北京助理工程师考试复习《建筑施工
- 国外5大医疗互联网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