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互联网资料 >

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 - 图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20
导读: 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来自中国在中亚 的成功经验 李东超 【内容提要】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能源版图中的地位日渐上升。近年来,中亚地区油气合作发展迅速,但是在资源总量上更具优势的东北亚油气合作之路却充满曲折。在地区性统

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来自中国在中亚

的成功经验

李东超

【内容提要】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能源版图中的地位日渐上升。近年来,中亚地区油气合作发展迅速,但是在资源总量上更具优势的东北亚油气合作之路却充满曲折。在地区性统一能源市场形成之前,政府间多边协调机制仍然是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中国在互利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以良好的政治互信为基础,以油气运输管线为纽带,通过以双边合作为主、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了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因此,中国在推动地区油气合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提高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理应在推进东北亚油气合作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东北亚;中亚;油气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6【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10)03-0080-(14)

【作者介绍】李东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德国汉堡大学硕士。

一、中国-中亚油气合作的重大进展

中国石油公司早在上世纪 90 年初就已进入中亚地区,参与该地区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并开始筹建通往本国的油气管道。本文将首先通过介绍中国在该地区参与建设的两大油气运输项目——中哈石油管道和中土天然气管道——来分析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最大的油气合作伙伴国,中哈石油管道是两国间 最大的油气合作项目(如图 1 所示)。该管道不仅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跨国石油管道,也是哈萨克斯坦首条没有过境国的石油出口管道。

该石油管道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公司(KazMunayGas)共同开发,按东线、西线和中线划分,分三期完成。第一期西线工程西起阿特劳(Atyrau),东至肯基亚克(Kenkiyak),全长 449 公里,设计输送能力为每年 1200 万吨,已于 2003 年建成。第二期东线工程,西起阿塔苏(Atasu),东至阿拉山口,全长 962 公里,已于 2006 年建成投产。2007 年,已有 450 万吨石油经过该部分管线运往中国。此外,俄罗斯也计划将鄂木斯克(Omsk)-巴甫洛达尔(Pavlodar)管线与该条管道相连,将西西伯利亚的石油运往中国新疆。[1]

图片来源:“First Oil through Kazakhstan-China Pipeline”, in 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

图 1 中哈石油管道示意图

最后一期中线工程西起肯基亚克,东至科穆尔(Kumkol),预计 2011 年完成,建成后的中哈石油管道全长约 3000 公里,将横贯哈萨克斯坦东西全境,年输油能力将达到 2000 万吨。其意义不仅在于将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运 往中国,而且实现了哈萨克斯坦东西部油气管网的连接,一举改变了哈国东西部间油气运输还需绕道俄罗斯的尴尬局面,为哈萨克斯坦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国际油气合作项目中互利共赢的典范。

中哈石油管道曾为中国击败西方石油公司阿莫科(Amoco)和德士古(Texaco),拿下阿克纠宾(Aktobe)和乌津(Uzen)两大油田的勘探开发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2005 年,中石油出资 42 亿美元收购了在加拿大注册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该公司的石油产量约占哈国石油总产量的 10%。受中哈石油管道的影响,中哈、中土天然气管道也先后被列入正式议程。[2]

土库曼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另一大油气合作伙伴。2006 年 4 月,中土两国签署了关于实施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售天然气的总协定。2007 年 7 月,土库曼斯坦新任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中土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土天然气购销协议》和《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产品分成合同》。根据该协议,自 2009 年起 30 年内,土库曼斯坦将通过天然气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 300 亿立方米,这为中土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合同保障。[3]

中土天然气管道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境外天然气合作项目,并将成为中国第一条跨境天然气运输管道(如图 2 所示)。该天然气管道将把土库曼斯坦Dovletabat-Donmez地区的天然气,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运往中国新疆。该管道境外全长 2000 多公里,由两条直径 1067 毫米的管线组成,年设计输气能力为300 亿立方米,已于 2009 年底实现了单线通气,2010 年将实现双线通气。[4]中土天然气管道进入中国境内后将与中国国内的天然气管网相连,经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最后到达南昌,并可延伸至广东。境内管道长达 8000 公里,年输气能力同样为 300亿立方米,被称为“西气东输二线”,和通往上海的“西气东输一线”遥相呼应。如果中土天然气管道能够按照最大设计输气能力运行,即每年向中国输气 300 亿立方米,预计将占 2020 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近 30%,这对中国天然气供应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保障。

二、中国推进中亚油气合作的成功经验

在如何促进地区能源合作、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方面,西方国家有种观点认为, 市场机制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最佳方式。所谓市场机制,即在地区层面建立统一的能源市场,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来保证上游领域的投资力度,调节供需关系,降低能源行业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生产及使用效率,最终实现稳定、经济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这种思想也被西方学者称为“市场治理模式”。[5]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在推进欧盟与中亚能源合作时就倡导这种市场机制,即将中亚地区纳入到欧盟一体化能源市场的建设进程中来,建立一个既有能源消费国又有能源供应国的统一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能源供需关系。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将能源贸易视为普通的大宗商品交易,过多地剥离了政治因素,也体现了西方国家一贯主张的自由主义风格和欧盟一体化特征。然而,现实中的能源问题关系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能源贸易不是纯粹的大宗商品贸易。一方面,在油气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资源经济效益和防范出口风险,各资源国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控制日益加紧。外部资金进入资源国上游领域的难度加大,市场透明度下降,政治等其它因素对能源合作的影响加大;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介入使得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已经偏离了由供需基本面决定价格主线,由各种利益集团掌控的金融资本对油价的炒作才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疯狂涨跌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机制并不能十分稳定地保障能源消费国和供应国的利益。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市场机制对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市场机制显得过于理想化,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统一的能源市场体系。此外,西方倡导的能源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市场,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能源行业都是垄断行业,尤其是油气资源国的能源行业大都由国家能源公司垄断。按照西方市场机制的思想,资源国的能源市场要想和国际能源市场接轨,就必须实行私有化,而这与当前大多数资源国加强国家对油气资源的控制、强化国家油气公司主体地

位的趋势相悖。在现实世界中,鉴于油气资源的重大战略意义及资本集约式开发的特点,能源安全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保证,政府的介入不可避免,二者互为补充。充分竞争的下游市场能够实现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及时传递供需信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政府在保障投资国资产安全、保证跨国油气管线免遭破坏势力侵袭、建立石油储备和重大能源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和中亚油气资源国普遍具有良好的政治关系,政府起到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此外,中国和中亚国家在油气领域具有相似的国有化背景,这为双方油气合作提供了天然的黏合力。国家石油公司有国家政府作为后盾,在规避政治风险、筹措资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目前仍然以上游合作为主要内容,而管线运输项目是中国-中亚油气合作中的亮点。中哈石油管道和中土天然气管道已经成为牢牢连接中国和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纽带。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中国推进中亚油气合作的特点概括为:以互利双赢为理念、政治互信为基础、政府谈判为主导、国有公司为主体、上游合作为重点、管道项目为纽带,以双边合作为主、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油气合作。

从这些特点中,我们也可以相应地总结出中国推进中亚油气合作的成功经验:

第一,稳定友好的政治关系是推动地区油气合作的基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2005 年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也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哈两国领导人建立起了稳定的会晤协调机制;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较高,彼此照

顾对方的重大关切,并且都将油气合作纳入到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这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烘托出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第二,经济互补性强是推动地区油气合作的内在动力。中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而且自身消费有限,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亚国家无力独自开采本国的油气资源,急需外国资本和技术。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对油气的需求量巨大,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出口市场。中国在中亚国家开采油气、承建管线项目,在满足自身油气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重大油气项目是地区油气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打破合作困境的突破口。具有重大意义的油气项目在给项目参与方带 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能促使各方协调本国的能源政策,改善市场条件,加强油气基础设施的对接。对于深处中亚腹地、苦于油气出口渠道受制于人的中亚国家而言,中国除了拥有巨大的市场诱惑力外,地理上的相连也使得中亚国家无需过多担心油气运输问题。油气管线的建设也为中国获取中亚上游油气资源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四,双边合作是地区油气合作初始阶段的主要方式,双边合作能够带动多边合作的发展。中国在中亚地区面对多个油气资源国,多个资源国在供应一个消费国时难免发生竞争。而且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积极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必然会触及到俄罗斯的既得利益。在多边合作难以开展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有效的双边合作开启了地区油气合作的大门。而成功的双边合作又对其他资源国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中哈石油合作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中土天然气合作,后者的合作进程相对中哈石油合作也大大加快。此外,俄罗斯也有意借道哈萨克斯坦,将西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通过中哈石油管道运往中国,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正呈现出协调、均衡、稳步的发展态势。

第五,上游合作是地区油气合作初期的主要内容,从上游合作延伸到包括炼化、销售等下游领域在内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是地区油气合作的一般模式。在油气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上游的勘探开发是油气合作的热点。但资源国在开放本国上游市场的同时也希望提升自己的炼化能力,增加油气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甚至希望进入消费国的销售领域,直接面对终端市场。这是油气合作的深入发展方向。中国也意识到单纯的油气供求关系或者贸易上的高度互补性,都不足以完全保障中国和中亚油气合作关系的可持续发展。[6]因此中国在参与中亚地区上游勘探开发的同时,还有意在生产、运输和炼化等各领域与资源国展开全面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向中亚国家输送自己的石油技术。

第六、多边协调机制是大多数地区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当前世界上主要的油气产区和消费区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统一的能源市场,因此单纯通过市场手段来调节油气供需关系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而由政府主导建立多边协调机制,共享能源信息,协调能源政策,引导能源投资,共建能源储备和加快技术合作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三、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状

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同样具有较强的供需互补性,油气合作提出的时间甚至比中亚地区还早,但合作之路却更为曲折。

石油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都高度依赖于中东地区的原油供应。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开发进程缓慢,酝酿已久的俄远东石油管道几经周折,一期工程才刚刚 竣工,讨论多年的中俄石油管道在 2009 年正式开建。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原油主要通过铁路运输来实现。根据中国海关综合信息网的统计数据,2009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1530 余万吨,仅占中国当年石油进口总量的 7.5%。[7]但这一情况目前有所改变,2009 年 4 月,中俄双方签订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

“贷款换石油”计划。中国以向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Transneft)分别提供150 亿美元和 100 亿美元贷款为条件,换取俄罗斯在 20 年内向中国供应 3 亿吨石油。同时,俄罗斯将完成远东石油管道中国支线泰舍特(Taishet)至中俄边境城市斯科沃罗季诺(Skovorodino)段的建设,中国将负责修建从斯科沃罗季诺至大庆一段。这样,俄罗斯将每年通过该管道向中国供应 1500 万吨石油。石油价格将以俄石油运到纳霍德卡(Nakhodka)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

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64062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1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