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学前教育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9)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29
导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题名称: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题名称: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目标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目标 难点目标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导入:中国内忧外患的黑暗现实使 “寻求根本的解决”成为大众的呼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产生极大的启迪;几次思想解放潮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并逐步深化拓展;五四前后,一大批力主改造中国的导入示标 青年,出国勤工俭学。亲眼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际情况,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引进各种新思想,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新中国。 三 导 学做思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传入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⑵代表人物: ①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问 题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③无 政 府 主 义 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⑶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 ⑴主要原因: 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 ③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⑵代表人物:李大钊 ①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五四运动前:歌颂 十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答:提示: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的大同理想,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学做思二、新思潮的竞起 1、原因: 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⑵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⑴无政府主义:主力:20世纪初经留日本和法国学生介绍进入中国;流行较早,影响较大。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 ⑵新村主义: 主力:五四运动前从日本传入。 主张: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 ⑶工读互助团:主张: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 主力:北京大学学生。 ⑷改良主义: ①实用主义: 发源及代表:发源于美国;代表人物胡适。 思 想 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 ②基尔特社会主义: 发源及代表:发源于英国;代表人物梁启超。 思 想 主张:主张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思考: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此题可作为开放式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机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 导 问 学做思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问题和主义之争: ⑴论战:胡 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⑵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⑶影响: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3、“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促使更多的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⑴失败原因:①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②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⑵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根本改造。 4、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 ⑴组织学会: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 此处隐藏:118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5937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