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说明书 >

不可控的群体主观——新媒体艺术受众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30
导读: 大大 众 文 艺 不可控的群体主观 ——新媒体艺术受众分析 褚 楚 (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 广西南宁 530000) 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新媒体艺术自律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体系逐步形成。它继承了现代艺术的诸多特点,强调对“人”的意志——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大大 众 文 艺

不可控的群体主观

——新媒体艺术受众分析

褚 楚 (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 广西南宁 530000)

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新媒体艺术自律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体系逐步形成。它继承了现代艺术的诸多特点,强调对“人”的意志——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体验性的表达。除了在视觉形式上进一步切断了与客体形象的联系,突出附庸人情感的光感视觉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股力量确认新媒体艺术的“人造”特性。它也许并不是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存在意志,但因为作品接受者的意志逐步觉醒,艺术被动或者主动地放弃了对客观自我的把握以及与外界世界的联系,从而完全归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事物意义的颠覆最终改变了其存在的性质。本文将从“后现代观念与受众位置的变化”“受众力对新媒体艺术的促进作用”以及“新媒体艺术身处受众主观消极影响”三个方面讨论新媒体艺术另一层面的主观性归属。

一、“受众之力”的艺术理论之源

主体主导的艺术观念随着启蒙思想对人本体的关注而崛起。在之后的艺术及审美的探索历程中,从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的关于人情感与知觉的分析,到艺术哲学中对“存在意义的决定者”的追问,再到完善成熟的受众心理学专门研究——现代艺术把较多的目光聚焦于艺术的接受体——受众身上。随着科学理性逐步完善,这些理论侵入了个体的艺术创作行为,取代了具有变量的感性学研究。它们寻求的“以科学理性概括逻辑规律”,“用辅助手段进行量化验证”的道路,必然是建立在群体之上。随着现代进程中对人地位的不断鼓吹和科技宰制制造的第二次认知迷雾,迷茫的艺术家也看到了受众研究是解释艺术问题的唯一的、可确证的、有效的途径。对于现代艺术中如宇宙般浩瀚无边的内涵,群体的意见无疑是最好的定心良剂。这也是“诠释效应”全民展开的背景。

(一)越权的“诠释”

最早的诠释学是指翻译和解释一种外语言的概念,并对于其中不清晰的感念进行解释。在发展的过程中“诠释”在文艺领域更是发展出了的“自我演绎”式的主体意义。但是,在原初的艺术机制中,“纯粹个体诠释”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古典范畴的艺术的表达——无论是以服务宗教为目的还是以“抒发作者对人与自然之美的感叹”为目的——都是一次性的,即原创性的。这不是说古典艺术中不含有诠释,但因当时精神世界管束和摹仿理念的统领,诠释更像是一种单纯的传达、复现。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主体的绘画作品是包含诠释的,但将“圣母”这以一概念诠释成可视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表达作者自身的什么非主流的见解,而只是一种怀有憧憬心情的朴素的展示。而指导这种朴素诠释的终极纲领有两种:一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唯心思想,二是对于大千世界的热爱。在朴素的意图中作品存在的意义是较浅显的,从而受众本身的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也是较单纯的。

诠释第一次真正体现出个人意味应该是从“风格”一词出现开始。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很古老的时间概念。但是风格的发展的确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主动”的过程。如果要讨论在过去客观诠释的时期是否具有风格,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存在着两个限制主观性的条件:一是之前所说的客观唯心或自然摹仿理念的领导;二是“风格”本身寄托并归属于客观内容之上。它们在产生之时并没有自觉性,很多内涵本身就是后人诠释上去的。然而随着“抽象”形式的确立,真正具有主体诠释意义的风格诞生了。“抽象”同时完成了诠释功能的两种革命性的转变:一是让作者彻底地告别有迹可循的客观复现式诠释,以自我的意图表达作品。二是受众群体解析的多向性诠释全面展开——非共性的作者个人诠释诞生之时即是受众自我猜测诠释之始。

由客观事实与传达客观事实的作者控制艺术意义的时期属于“真实意图论”理论范畴,而现代主义之后的诠释则进入了“假想意图论”的范畴。艺术理论大师斯蒂文.戴维斯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清晰的描述了两种理论的区别。真实意图派认

202

为:在日常地交谈中我们永远关注的是所指的传达,而能指与所指传达正确没有差错才能算是完美的交流。而能指与所指的限定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如果受众不能理解这样的意图就算是交流的失败。“所以诠释是受说话者意图支配的。”[1]真实意图派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艺术的意义,并且传达了一种与传统艺术相对应的“可认知”意味。可认知的唯一答案即是客观的答案,受众只需获取它而并不需要参与艺术意义的构建。而假想意图派则相反。“决定作品含义的的是观众,看着眼中最合适的那种作者意图。事实上观看者推想出假象作者的可能意图,并据此进行诠释。”[2]从“受众构想一种可能的作者的意图”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受众诠释行为的微妙转变:由“被动诠释唯一的意义”发展为“主动诠释自我版本”。分析这样的转变原因,首先是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诠释伴随现代主义抽象风格诞生时,无疑地遗落下了一批不能适应这样“现代化进程”的受众。虽然自我诠释时期的作品意义已经不存在统一标准,但适应能力不均的问题的确是导致多元诠释的根源。“对于抽象化的风格不能顺利进行客观诠释”也就是真实意图派所说的“交流不完美”,为了弥补这种不完美,受众只能假想出参差不齐的含义。现代主义的变革首先造就了“被动假想”的受众。而在现代主义之后的发展中,过度的“被动假想”行为逐渐造就了一种习惯性的“主动多向诠释”。在新媒体艺术的时期,作者唯一的精神意志和作品本身的含义已经随客观内容一并烟消云散。可认知的单一理解不再是受众感兴趣的范围,他们如春天的蓬勃生长地小草一样顺利的跨入了主观消解艺术意义的游戏时代。

(二)解构式主观戏谑

虽然受众的诠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但面对着艺术作者、艺术品并未改变的存在状态,受众很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艺术作品原始的崇高地位”及“传统认知顺序”给与的压力。为了驱除“我不配解释”和“因为我不懂所以我解释不了”的心理,现代受众很需要一种辅助的工具,那就是解构式的思维。

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针对结构主义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它的几个被大家所熟知特点基本等同于后现代主义激进方的主要观点。其一,对中心的抵制。中心即是二元对立强势的一方。在传统哲学思维中二元对立是人类进行所有认知划分的前提,也是我们判断的界限所在。所以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也没有想到抛弃它。而它也仰仗着二元对立的真理性统治着世界的各个层面。德里达在最初阐述消解中心的理论时,针对的是语言学中话语和文字的不平等关系。“德里达 认为,这种认为语音优于写作的二元论语言观,这种‘在场的形而上学’,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所体现出来的‘暴力语言观’。”[3]所以后现代主义的中心消解思想既反对“权威与其对立面存在根本差异”,也反对唯一衡量标准。从艺术受众的层面看,就可以理解为对作者的“创作”和受众的“接受”在之于作品意义时不平等状态的颠覆,及对作者意图唯一性解除。其二,是对秩序的颠覆。秩序一词意为“有条理的、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状态。”[4]具有“功能性保障”和“外观整齐良好”的意味。在传统理性总结式方法论的指导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得到一种保守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拥有秩序感的。后现代主义则对这种“秩序为优”的状态产生了根本的质疑,因为秩序本身抑制了秩序之外的诸种存在的可能性。从艺术的角度看正是各种艺术秩序的建立毁灭了艺术这种感性活动本身。所以艺术受众 …… 此处隐藏:18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不可控的群体主观——新媒体艺术受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148473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