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作文 >

我心中的桃花源小学作文六百字(10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5-01
导读: 学习方法及步骤: 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 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 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2.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①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阅读时正音正字。 [出示投影片三] 第一部分 (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

学习方法及步骤:

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2.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①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阅读时正音正字。

[出示投影片三]

第一部分 (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 (第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 (第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①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片段。学生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a. 提问朗读: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b. 推敲字词。

△ “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忽”说明是偶然的。

△ “芳草鲜美”中的 “鲜美”作什么解释?

明确:“鲜美”,鲜艳美丽。

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也是一个阅读、积累的实践过程。

△ “渔人甚异之”中的 “异之”作什么解释?

明确:“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是“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 “欲穷其林”中的 “穷”字作什么解释?

明确:“穷”,穷尽,走到头。

②学习第二部分

a. 提问朗读: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b. 提问朗读: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自云先世避秦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提问:为什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 推敲字词。

△ “阡陌交通”中的 “交通”,作什么解释?

明确:“交通”,交错相通。

注意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明确:“妻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指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回答后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b. 推敲字词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 “志”为动词,做了标记,后一个 “志”为名词,做的标记。

③积累词语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如此

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

[出示投影片四]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 (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 (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 (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 (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 (五折)。

5.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①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以上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

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请看陶渊明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

[出示投影片五]

教师提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 (421)。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 “大济于苍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愤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 “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虽 “心远地自偏”,但 “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 “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序”,《桃花源记》与 《桃花源诗》有密切联系,请看 《桃花源诗》。

[出示投影片六]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6.朗读课文

朗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这里,对朗读课文应掌握的节奏、感情作了提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去体会,去感悟。

①教师范读,指点

朗读,一是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能读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应该读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读出感情。如,读出渔人发现桃花源时的“异”,桃源人见渔人时的 “大惊”,听渔人介绍后的 “叹惋”。

②学生朗读

7.布置作业

用现代汉语把 《桃花源记》改写成故事。

作业提示:

…… 此处隐藏:366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我心中的桃花源小学作文六百字(10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zuowen/204623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