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库大全 > 资格考试 >

利他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08
导读: 就西方社会而言,与中国的血缘关系得以长久保存不同,西方的血缘关系在古希腊时期随着航海、经商、海外殖民等就逐渐被打破,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从血缘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质的变化,这种变化诚如历史学家梅因所言是人类

就西方社会而言,与中国的血缘关系得以长久保存不同,西方的血缘关系在古希腊时期随着航海、经商、海外殖民等就逐渐被打破,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从血缘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质的变化,这种变化诚如历史学家梅因所言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的进步,影响和决定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基本风貌。就血缘关系和契约关系的比较来看,血缘关系是天然形成的,而契约关系却是人为的;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而契约关系却是后天缔结的,可以改变的;血缘关系内含不平等的成分如由辈份的不同而衍生出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而契约关系缔结的前提却是缔结者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等。可以说,契约关系是对血缘关系的否定,契约关系的产生实际上通过否定血缘关系而堵住了社会因架构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而自发产生利他主义的可能通道。当然我们所说的否定血缘关系并非指消灭生物的遗传所具有的血缘关系,这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消灭的,我们的含义是指打破社会组织形式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而且西方的自由文化与中国的人伦文化巩固血缘关系相反,从思想上侵蚀或瓦解着血缘关系,即使是在家庭这样血缘关系最密切的组织,血缘关系大多只是变成家庭组织成员生物遗传而形成的关联方式,在有的家庭也只变成一种形式的连接,血缘关系原有的一些特性已经逐渐蜕变,如果说动物亲代对后代的利他主义是为了基因的遗传,中国人伦文化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原因之一是孩子是自己生命延续的方式,归根到底都是保留自己的基因,实际上两者并无实质的不同的话,那么西方文化则认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为了基因或自身生命的延续,而是受上帝的托管“,我们并不将子女当作是私产,他们只是上帝暂时托管给我们的。”⑤这里托管也就含有与上帝契约之意。同时,由于西方文化注重自由的特点,所以西方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将孩子培养成独立的、完整的个人,因此西方对孩子的照顾,是为了他今后的断裂,他们往往用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儿童,以便造成人格平等,个体自我能够形成。“西方人的代际关系是强调断裂的,每一代在成长了都完全地建立了自己……让自己的独立人格出现。”⑥这种断裂当然不是指血缘关系方面,因为这是无法从客观层面断裂的,而是指心理意识层面的断奶和个体能力的自足,正是这样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亲情也相应地被削弱,无私的利他并不常见,父母对孩子的利他行为多少带有责任与义务等因素,也就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已经由因血缘的自发与本能多少蜕变为与上帝的契约所尽的责任与义务的外在制约了,如果血缘关系最密切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利他行为皆带有外在的特点的话,那么打破了血缘关系而建立在契约关系的西方社会利他行为的外在性的特点就更是如此了。

二、中国的农业经济与西方的商品经济

利他主义必然涉及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取舍的问题,利益是道德需要缘起的出发点,正是因为社会客观存在的利益的冲突与选择,才有道德这一调节的手段。而利益又是和社会的经济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道德的发展水平。

从中国社会人伦文化的经济基础———农业经济来看,它所具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己主义的产生:第一,农业经济大多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不利于经济交往活动的产生。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指出,交易的发生源于社会分工和人们的相互需要。这是一个基本的人类社会学事实,而没有交易,也就不可能获利;交易活

动少,获利机会也就少。农业经济是一种原生经济形态,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最基本条件的生产,生产者个体在土地上基本上可以获得满足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等基本产品;个体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很难有太多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因此,经济交往活动往往是最基本的形式,交换的目的大都是自身的需要,牟利并非主要目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心大多是纯朴的,利己之心如果是人的本性,但也难于通过经济交往得到满足。第二,农业经济是一个难于获取很大利润的经济,不太易于刺激人们为牟利害人利己。经济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中重要的部分,经济交往活动也是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根据经济交往中的发生学事实看“求利且有利可图是交易行为发生的根本动因,任何人或人类群体都不会去做无利可图的交易,更不用说去做某种无利有害的交易。这是一种近乎原始的经济学事实。从利益的角度看,如果说逐利是人的天性的话,那么一个行动的结果越容易获取很大的利益,就越会刺激人们的欲望,促使人们作出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选择,反之,则不然。依据此观点,我们发现在中国社会,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农业生产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最基本条件的生产,它直接依赖于土地和自然气候条件;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对其的开发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土壤有一个恢复期,过多的利用会导致土壤的老化。同时,农作物的收成还要受自然气候条件很大的制约。因此,相比较商品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是一种原生经济形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最直接、最明显,因此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很难形成过多的剩余产品和非常大的利润。故当个体的生存基本上可以满足的时候,个体在利益不大的情况下,一般不太有强烈的欲望去舍弃其他追逐私利,因为根据成本与效益的经济学原则,人的本能驱使他在做比较得失、权衡大小的选择时会规避风险,避免得不偿失。如果个体不管一切在私利的驱使下损人利己,其结果获利并不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为了蝇头之利,损害了别人利益,影响人际关系;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里,个体也很难有勇气完全为自己的私利去打破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的和睦。第三,农业经济由于资源的有限,为避免冲突,也易形成崇尚均贫富的思想。农业经济是关乎人们生存需要能否满足的经济,而有限的土地、有限的农作物和人口不断增加易于引发为生存的冲突。因为根据社会冲突理论,资源越有限,越易引起冲突,特别是当这种资源关乎到个体最基本的生存时就愈发引发冲突,由此从表面上我们会顺理成章地推断出在中国农业社会竞争和自私应该更为激烈,我想这种想法并不为奇,它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推论,但是,逻辑的演绎并非符合生活的真实,因为历史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决定单一的结果,它是合力铸就的,正是因为冲突关乎生死存亡,所以自相残杀的悲剧也就尤为触目惊心,文化克制本能的预警就十分凸显。如果说西方社会通过契约来避免人与人像狼一样自相残杀的话,那么中国社会撇开农民无法生存下去而揭竿而起的特殊情况外,常态之下民众则通过崇尚均贫富的思想,既渴望公平公正,又避免利益矛盾的冲突与尖锐化。同时,由于中国社会自然条件良好,国土面积广大,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冲突的阀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伦文化对人利益的取舍产生了重大影响,抑制了利己主义的发展,为利他主义在中国人伦文化的母体里自发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西方社会自由文化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来看,它是非原生态经济,它的产生一是社会分工,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的必要;二是谋利,经济主体的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最原始的动因也是最直接的动力,与农业经济相比,商品经济对利益的追求更加凸显,不利于利他主义从其母体中自发产生:第一,与商品经济相

对应的人,正处于对物的依赖阶段。如果说农业经济形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处于马克思所讲的对人的依赖阶段的话,那么,与社会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是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摆脱了对血缘关系、土地关系的依赖,而具有了个体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 …… 此处隐藏:363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利他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ku/10737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