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以黎族打柴舞为例
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10205042
摘要: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都存在着层次
差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又叫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两层文化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更是有着悠久深厚且独特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以海南黎族经典的打柴舞为例对海南这块土地的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介绍研究,展现其魅力,挖掘其价值,使更多人们了解、热爱海南丰富且独特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海南 民俗文化 黎族打柴舞
一、海南的民俗文化历史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俗民风。
在祖国浩淼的南海上,浮着我国第二大海岛——海南岛,它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海南省简称“琼”,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有山曰“琼山”而得名。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南亦称“琼崖”,是由琼州和崖州两地合成的,因而有“北琼南崖”之称。由于人口长期大量的频繁迁移,使海南岛成了一个多移民、多民族的区域,中原文化、粤闽文化、岭南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南洋文化等众多文化形态在海南岛融会在一起。发端于“三亚人”和黎族先民文化成为海南的原始文化。汉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随汉族移民逐渐传入海南岛,并同黎族文化交融汇合。宋代以后,来自闽、粤等地的大陆移民,带来了岭南色彩较浓的中原文化,再加上从外地迁琼的回、苗等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碰撞、消解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以汉、黎、苗、回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丰富多彩的海南民俗文化。黎族是海南省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
特的风俗习惯,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市、保亭、乐东、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一般以同姓聚居,一个村庄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同一姓氏。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创造了大批宝贵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海南岛社会风貌显的更加绚烂多姿。
二、黎族民俗文化——打柴舞
(一)历史渊源
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和对自然的崇拜,认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信仰灵魂不灭,因此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跳丧舞,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最古老、传之最久远的舞种之一,受到黎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体现。如黎族村寨有一种丧法叫“旱寨”,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寨期间,丧家及邻村相关男女老幼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请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来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现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干家镇的黎族人仍保持着这一习俗,老人正常死亡后,在入柩的当天晚上,死者家属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前来共商治丧事宜的亲戚和众乡邻。这时无论亲戚还是众乡邻都要聚集丧,一是跳打柴舞,二是帮忙。因此,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巫术色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二)发展演便
随着黎族人民的不断迁徙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改进,打柴舞受到了政府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和巫术色彩,在历史上曾被禁止,自此无人谈起。直到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禁锢思想被打破,打柴舞才随着黎族丧葬习俗的兴起而慢慢复苏,在经过文艺工作者在保持原有民间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注入时代特色,摆脱了打柴舞只有在丧葬特定环境下才可见的民间习俗,改编成了舞姿优美、明快,热情欢畅,赋予娱乐、健康等内涵,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娱乐性、表演性、群众性的打柴舞在性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性质上:由原来黎族人民只有在丧葬的特定环境下才跳的丧葬舞,变成了在喜庆日和节假日用来欢度的广场舞,由原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现在被注入了娱乐性、表演性等新的活力。内容上:基本舞步和丧葬歌词已经消失,多了一些歌颂生产生活、爱情的内容。使打柴舞具有新的内涵和生命力。道具上原先用比较坚硬的木材,以便抬棺,现在作为跳舞的工具,则选用轻便和方便携带的竹棍。锣鼓、唢呐、二胡也由音响所代替,打柴舞因此也被叫做“竹竿舞”。每逢过年节庆日,黎族人民便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青年男女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着并不时变换着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参加舞蹈的男女,一边跳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气氛热烈,场面欢畅。
打柴舞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跳法和舞具,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以丧葬仪式为代表的打柴舞有许多种具体跳法:
第一式:打平柴式。打柴者将小圆木放到大圆木上平行打击。跳柴者列队在小圆木分合的间隙中逐竿踩踏而过。节奏为“分-合-分-合??”
第二式:跳跃式。跳柴者的步伐与节奏同第一式;打柴者的打柴方式有变化,一、 三对柴分时,二、四对柴合。跳柴者要在柴的空隙中跳过,每一步要跨过两根柴,难度比第一式有所增加。
第三式:编结式。跳柴者的节奏和步伐仍与前面相同;打柴者将小圆木抬高距离大圆木10厘米左右的位置在空中交叉击打后再平放到大圆木上轻击。跳柴者需要跳得高些才能顺利通过此式,否则容易被柴绊倒。难度比前两式又有所增加。因交叉击打木柴形似妇女编织打结,故此得名。
第四式:小青蛙式。跳柴者的步伐和节奏在此时都与前面有所变化。节奏为三拍,每一条要跳过两根柴;打柴者的打法更为复杂,将小圆木抬高到距离大圆
木10厘米左右的位置向下垂直敲击大圆木三下,再将小圆木紧贴大圆木平行向中间敲击两下,一、三对柴的打法与二、四对柴相反。据村民说,这一式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木柴的敲击声很像当地小青蛙的叫声。
第五式:大青蛙式。跳柴者的跳法与第四式相同;打柴也与第四式基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当小圆木平行向内侧敲击时,男子打柴的一侧要将两根小圆木交叉敲击。
第六式:鹿式。打柴者蹲式将一小圆木垂直于大圆木 …… 此处隐藏:344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相关推荐:
- [高等教育]公司协助某村精准扶贫工作总结.doc
 - [高等教育]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 [高等教育]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 [高等教育]仪器分析课程学习心得
 - [高等教育]2017年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333
 - [高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 [高等教育]2018年秋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ar
 - [高等教育]2017年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小结
 - [高等教育]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统一模拟考试(
 - [高等教育]四年级下册科学_基础训练及答案教材
 - [高等教育]城郊煤矿西风井管路伸缩器更换施工安全
 - [高等教育]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 [高等教育]项目部各类人员任命书
 - [高等教育]上市公司经营水务产业的模式
 - [高等教育]人教版高二化学第一学期第三章水溶液中
 - [高等教育]【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资料】四.压强与
 - [高等教育]金坑水电站报废改建工程机电设备更新改
 - [高等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简易版
 - [高等教育]2017年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联合办学)44
 - [高等教育]最新整理超短爆笑英文小笑话大全
 
- 优秀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 阳历到阴历的转换
 -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 华师17春秋学期《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 测速传感器新型安装装置的现场应用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创业个人意向书
 -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考仿真试题(三)
 - [恒心][好卷速递]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 多少人错把好转反应当成了病情加重处理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理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2014-201
 -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 广西师范学院心理与教育统计
 - aympkrq基于 - asp的博客网站设计与开
 - 建筑业外出经营相关流程操作(营改增后
 - 人治 德治 法治
 - [精华篇]常识判断专项训练题库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
 - 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试卷(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