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法律文档 >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09
导读: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一、导 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一、导 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战争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7.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8.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9.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10.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三、重大改革简要回顾

世界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 1. 梭伦改革

背景: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②工商业奴隶主

(政治前提)

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贵族凭借血缘门第,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③享有公民权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十分之一。所以,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2.克里斯提尼改革 3.伯里克利改革 4.管仲改革

5.鲁国“初税亩”

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故都没有促使社会性质的转变。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③军事:战争频繁。④文化:百家争鸣

背景: 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

,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成功的原因: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②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地主阶级: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农民: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④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⑤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⑥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的前提环境。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特点: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影响: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使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庆历新政失败,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影响: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④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败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 (1)埃及的阿里改革

背景:①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埃及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②西方殖民国家对埃及的侵略;③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具备了改革所需的政权前提;④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必须富国强兵的强烈主观诉求。

目的: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根本目的:为了对内维护自己封建专制统治的统治,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并对外扩

失败的原因:①外部根源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是。②内因阿里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抑制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

影响:①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②促进经济发展(农、商、工)。③促进文化的繁荣。④壮大军事力量。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⑤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性质: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造,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 (1)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景:

①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 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②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权与教权矛盾加深,天主教会成为各国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④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⑤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对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历史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②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③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⑤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2.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

一 九 法 令 成 功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 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 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 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3、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 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原因: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 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 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 “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 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 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 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 3、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结 果

进 步 性

评 价 局 限 性

性 质 历 史 条 件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明治维新 德 幕 的 败 川 府 腐 封 表现 政 治 实行幕藩体制:

天皇是名 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 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影响 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 市场的形成

建 统 治

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 皇、士(将军、大名、中 下级武士) ,农、工、商、 贱民 外 交 采取“锁国政策”

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本 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强 烈不满,要求改变现状,成为改革的主力和 领导者 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发展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产生

19 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 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而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幕府采取重农抑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进步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影响 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 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西南 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 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 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结果失败 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 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 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 1、打败幕府 2、1868 新政府改元“明治” 。1869 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 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废藩置县 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 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西 列 的 民 入

方 强 殖 侵

尊 王 攘 夷 运动

过 程

倒 幕 运动 结果 明 治 维新 政 治 -----

废 旧 建新

废除封建 等级制度 “四民平等”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 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1889 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但带 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 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 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 制地主资产阶级

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 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 土地买卖。 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 内容:一律按地价的 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 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 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内容: 1、 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 创办“样板”企业, 供私人企业效仿。 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 定基础。 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 发展。具体措施:①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 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 让给私人资本家。②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 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影响: 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 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 19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初步 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制定宪法

币制改革 改革土地 制度

改革地税

经 济 ----发 展 新 经 济 “ 殖 产 兴 业”

文 教 ----倡 导

了解西方,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宣扬启蒙思想,代表人物 宣扬启蒙 福泽渝吉,以天赋人权为理念,宣扬平等自由 思想

“ 文 明 开 化”

改革教育

内容:1871 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 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 育体制 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洋才” 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 文明开化政策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化

生活习俗 西化

军 事 ----建 立 新 军 队

措施: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3、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4、现代化军工企业 5、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局限:效忠天皇(皇军) ,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 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作用: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结 果 性 质

1、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2、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 民主化,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作 用 2、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 19 世

纪 90 年代初,日本 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4、社会面貌:打破旧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国际地位: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 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专制主义,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实行华族制度 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等)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琉球与朝鲜,侵略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 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影 响

局 限

(4)戊戌变法

社 会 背景 历 史 根 源

亡国灭种的 严重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 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 地的自然灾害等 时间:19 世纪末 原因: 特点: 影响: 产生时间:产生条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作用:局限:

清政府的统 治危机 经 济 、 阶 级 基础 思 想 基础 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初 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 潮 康有为 维 新 思潮 开始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指 导 思 想

1895 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主要事件: 1、创办报纸:1895 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 , 后改名《中外纪闻》 ,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 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 ,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 良派还办了《湘报》 。 2、组织学会:1895 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 年 4 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 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 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过 程

发展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141905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1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