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档 > 实用模板 >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30
导读: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

4.\三育\是体、美、劳。( )

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

6.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7.就国内情况看,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还是课程是知识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从课程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则更为合理一些,更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

8.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

9.哲学对课程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哲学本位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 )

10.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1.关于课程目标的垂直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2.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

1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14.从产生上,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而且是以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才有了近代科学的科学课程。()

第八章 教学(上)

1.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2.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3.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

4.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5.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6.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 )

7.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

8.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

9.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 第九章 教学(下)

1.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

2.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

3.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 )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

5.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

6.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

7.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

8.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

9.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

10.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

1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

12.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和展示与交流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

13.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即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

14.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

15.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

1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1.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但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

2.教育学中的群体是指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是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例如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班组、中小学的班级等等,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4.良好的集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

5.在集体初步形成阶段,集体就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6.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7.班级组织的镜像具有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另一种功能是个体能够在对群体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在我异化。()

8.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都属于直线式的建制形式。( )

9.在班级组织结构建设中,关键性的班级干部职务应当采取轮换制的方法,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

10.共青团与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但是共青团对青年的培养更加注重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

11.团总之使团的基层组织之一。根据团章的规定,团员在50人以上的单位可以建立

总支部。如果实际工作需要,团员在30人以上的单位也可以建立总支部。( )

12.根据少先队章程中的规定:\凡是6周岁到12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成为队员。\( )

13.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荷小学里,分别设立大队、中队、小队三个组织层级。( )

14.少先队阵地活动是指在少先队建设的过程中以阵地的形式经常开展的活动、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少先队室、少先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中队活动角。()

15.在普通中小学中,班主任评定学生操行有三种形式: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如优、良、及格、不及格;记分法。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班 …… 此处隐藏:257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教育学概论考试练习题-判断题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wendang/4528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