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大全 >

《借来的时间》读后感精选10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17
导读: 曾经,我们可能一点都不担心,爱滋,跟我们无关的,我们可能像坐在戏棚里,看一出事不关己的戏。爱滋,是毒瘾、滥性的专利。后来,发现血友病人因输血染爱滋;婴儿因母亲垂直感染成爱滋宝宝;妻因嫖妓的丈夫染爱滋

  曾经,我们可能一点都不担心,爱滋,跟我们无关的,我们可能像坐在戏棚里,看一出事不关己的戏。爱滋,是毒瘾、滥性的专利。后来,发现血友病人因输血染爱滋;婴儿因母亲垂直感染成爱滋宝宝;妻因嫖妓的丈夫染爱滋。爱滋已不是某类人/族群的天谴。但我们有因此而更小心提防爱滋吗?读着保罗的故事,真是惊心骇人,怎地他周遭的朋友,一个个染上爱滋,死于爱滋,好似无一幸免,圈子里交互的感染,无孔不入。然而,二十几年后的现在,这种交互感染的的圈圈,恐怕比以前更繁复、更不局限于特定族类、更辽阔多元。但身为平凡大众,我们对这疾病的了解,有多于二十年前吗?行为有较二十年前更谨慎吗?

  译者谓:《借来的时间》不是所谓的“同志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温馨如诗的感人佳作。我想,他要强调的是,撇开同性的爱恋,保罗与罗杰的爱情故事,是纯粹的人性与全然的事实。无关性别。然而,我倒想把《借来的时间》拟做爱滋的“稗官野史”,诚如白先勇所言,是美国1980年代一场爱滋大灾难的纪录,足以让世人借鉴警惕。

  对于相爱的人,早先离去的那人是幸福的吗?其拥有了爱侣病禢前的扶持照顾,甜蜜相伴,免去死后的繁复琐碎杂事与责任,更无庸独自一人憔悴思念……是这样的吗?

  读完这书,我像经历了无数次死亡---随著书中人,不断地死去。读到末了三页,罗杰进入最后弥留的开端,我默默淌着眼泪,沉重阴郁哀伤,久久挥之不去……

  我遂决定为《借来的时间》写几个字……这些只对我个人有意义的文字……

  书写,有时就是一种自我疗愈…….

  “没有了他,我怎么办?”

  “写他的故事,保罗,”“这就是你应该做的事。”

  书写,也可以是一种思念的姿势……

  保罗,1995年,死于艾滋病。

  原文摘自台湾痞客邦/在生命转弯的地方

  《借来的时间》读后感(八):他们活在借来的时光里

  “如果往后,我们再看到这个留言,我们可能会想:“那时我们有多快乐!”至少我们会拥有这样的回忆。 我们活过了,这些时光——我们知道最重要的——它们一直在这里。“(p275)

  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是1980年6月一个居住在就旧金山的加拿大人盖尔坦去医院割掉了长在脸上的一个紫色的疣。不料化验结果表明,这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癌,叫做卡波济肉瘤,他是一个同性恋者,而他的两个同性伴侣后来也被证实感染相同的病症并因无法治疗不久后相继死亡。11月在洛杉矶也发现一个男同性恋者患上卡氏肺囊虫肺炎。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另外一个是9月丹麦的一个同性恋患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而正是如此,艾滋病一度被认为是"与同性恋有关的免疫缺乏症"。

  《借来的时间》一书,写到了艾滋病被发现以来,美国主流意识对同志的离弃——对艾滋病的恐慌让整个美国都对艾滋病患者视若无睹。由于艾滋病的最初发现都集中在同志群体,于是艾滋病就这样被曲解成只有同性恋才会得的疾病,“各种各样的正统教派,右翼或者左翼的集权主义者——都肆无忌惮地用各种偏见进行攻击”,甚至丧失人性道德称这是上帝对同性恋患者的天谴,里根政府在确诊艾滋病的长达四年时间里甚至毫无作为,视若无睹,任其夺取一个又一个生命。人性的是如此缺失,没有同情,更加不要谈包容和关爱。

  “ 事实上,没人知道艾滋病该从何说起。今天,在这个灾难的第七个年头,我洛杉矶的朋友们几乎已经不再记得这种病出现之前的日子是何等感觉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纽约死亡人数的增高,之后是旧金山,它的来临犹如恐怖的缓慢降临。”(p003)

  “如果政府耳聋,那么新闻传媒则是哑巴。在一九八七年,美国传媒对艾滋病的新闻报道尽职尽责,我们自然不能否认他们掌握了此一绝症的恐怖。但有四年之久,他们纵然行政体制进行消极的灭种,将这无法克服的重大问题轻忽为仅仅影响了一两个下层阶级。西好莱坞常有人尖酸地说,如果艾滋病首先侵袭的是男童子军而非男同志,或者美国圣路易城而非金沙萨(刚果首都),传媒恐怕早已想核子大战爆发似的报导了。”(p117)

  “在这段时间,纽约掀起了一阵十分强烈的政治意识觉醒,而我们所在的洛杉矶则仍如浩劫的头四年一样落后。传媒仍如无动于衷,装聋作哑;《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种疾病导致欧洲十七匹利皮扎种马死亡的新闻,却吝于在头版刊登任何有关艾滋病的报道。华盛顿政府仍在继续和稀泥。”(p224)

  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艾滋病知之甚少,不知道这种病从何而来,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传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群体感染艾滋病而并非只是同性恋者时,这项强加在同志群体上的污名才得以消除。美国对艾滋病的正视是直到1987年2月2日里根总统在费城内科医师学院的一次讲话中才开始的,在那次讲话中,里根把艾滋病称为是公众健康的头号敌人,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到艾滋病,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当然这一切并非是偶然发生的,大概转变是因1985年患有血友病的13岁男孩瑞恩·怀特感染上艾滋而改变,如若没有他那超越年龄的容忍和原谅来警醒世人,想必这项消除歧视并与疾病抗争的斗争将来的更晚(另外,题外话是,1987年在迈克尔·杰克逊的帮助下,瑞恩·怀特全家搬到了一个愿意接纳他的小镇生活,才得以结束他在学校所遭受的抵制和苦难)。

  而时至今日,斗争仍在继续,我们所处的社会对艾滋病的谈虎色变,在很多人眼中,艾滋病却仍是同志以及性生活混乱人士的疾病,当艾滋病被冠以道德的标签,主流意识又如何来正视这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没有人愿意感染上艾滋病,歧视和横加指责并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如何防治并减少艾滋病的发病才是我们应该要努力去做到的事情。我们不知道,这项斗争还将持续多久,也更加不知道艾滋病被人类攻克治愈会是什么时候,但我们不能妥协,一如《借来的时间》里,保罗和罗杰对艾滋病的抗争、不妥协、不放弃希望。

  《借来的时间》之所以出版二十年仍如此感人,是艾滋病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除了艾滋病被确诊的头几个年头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漠视的纪实以及作者对此的愤怒与无奈,更多的是书中真挚的描写——与疾病抗争的不屈不挠,催人泪下的爱情,身边朋友以及家人的包容。“躯体是一种悼念,密封在时光里”,我们见过无数人轻易谈到死亡,固然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在无数人轻易慷慨赴死的的过程中,同样也有无数人在为生而奋斗、贪恋且珍惜在世的每一天。在罗杰患病与艾滋病奋战的18个月间,保罗和罗杰从未放弃希望,他们不谈死亡,只谈奋战,对生有着最大的希望以及不带丝毫放弃的念头。书中真挚到催人泪下的描写着实太多,而在书的开头,保罗就写到“我不知道我在死之前能否写完这本书”。 …… 此处隐藏:116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借来的时间》读后感精选10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801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