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大全 >

莫迪里阿尼传的读后感10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13
导读: 事实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其实,在莫迪的世界里一直有一种渴望寻找生命里的安

  事实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其实,在莫迪的世界里一直有一种渴望寻找生命里的安宁和愉悦,但更多的时候,这样的一种状态被欲望和焦虑所占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莫迪的个人传记当做解读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时尚圈,或者说,莫迪本身就是解读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其实,不管是我们把莫迪的传记当作个人的艺术史,还是看作一个时代的背影,我们都只能回望过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读懂了莫迪里阿尼,我们就读懂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活……种种的关系:他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存在主义者,而绝非浪漫主义者。

  (来源:《信息时报》)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1/15/content_1588779.htm###

  《莫迪里阿尼传》读后感(五):自我毁灭的莫迪

  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弗朗西斯 ·培根《论美》

  很久以前就喜欢莫迪里阿尼笔下的长脖子女人像,她们整齐排列在相册里,如同一个大家族的姐妹,女性群像,雕塑一般静默,作为性别的高贵端庄。可是他的生命如此短暂,仅活到35岁,结局如此悲惨,我怎能不追问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为何走上自毁的道路,特别是他本有幸福的童年和不惜一切爱他的母亲。

  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年7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里窝那,因体弱多病,母亲从小就支持他习画。1906年定居巴黎,口袋里时时刻刻揣着的是兰波的诗和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在巴黎,他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由雕刻转向肖像画又转向裸体人物,渐渐从布尔乔亚变为波西米亚,日益衣衫褴褛。他和毕加索及让·科克多是此不同。但他藐视日常生活、无视自己的健康。不在乎金钱和名声。他天生高贵热情,慷慨奔放。他的生活中从不缺少情人,饭店酒馆老板娘也乐于赊账。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是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南非女权主义者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 Beatrice Hastings,自我牺牲的巴黎姑娘让娜.艾布特纳.Jeanne ebuterne。

  1910年认识21岁的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Anna Akhmatova)。他们彼此吸引,数次见面后,保持了一年的通信,1911年,安娜再次出现,这次他们坠入爱河,在一起亲密相处了两周,当时莫迪醉心于雕刻,没有给安娜画过肖像,倒是画了些速写。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埃及艺术,在月光下漫步古老的街巷。两人都年轻且事业刚刚起步,怎么想象得到日后各自生活压倒性的悲剧。

  安娜在《回忆与诗》中说,“据我现在理解,我最令他惊讶的禀性,是爱猜测思想、观察他人的梦境和其他琐事。“”他有安提诺依的脑袋和闪烁着金色火花的眼睛——与世人全无相似之处。不知什么缘故,他的嗓音永存于我的记忆。我知道他一贫如洗,却不知道他何以维生。作为画家,他连受赏识的迹象都没有。”“莫迪里阿尼在一个分明不美的人身上发现了美,并且力持这一观点,令我吃了一惊。我当时已经想:他自见的一切,大概与我们不一样。”“后来,我坚信这样一个人一定会熠熠发光,便向巴黎来客打听莫迪里阿尼,回答千篇一律:不知道,没听说。”等到听说的时候,却一下子听到太多,莫迪已死了多年。

  传记作者说:“ 安娜和毕加索,是莫迪生命中仅有的真正天才。她是他完美的爱人——再未有过——尽管两人的爱情笼上了一层哀伤,她是唯一让他欢欣愉悦地爱着的女人。”

  南非女权主义者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 Beatrice Hastings。1914年,比莫迪年长5岁的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BeatriceHastings)走进了莫迪的生活,她有着复杂的过去,和智慧的头脑,能懂得真正的才华,活跃而直言不讳、读书之广也让人惊讶——她是莫迪所需要的兴奋剂。两人酒后的争吵十分激烈,凶狠的厮打也让她乐在其中,这对情侣在巴黎艺术圈逐渐变得臭名昭著,她既是他的魔鬼,也是他的缪斯。1914到1916年之间,莫迪为比阿特丽斯画了15幅肖像和无数素描——“他每天都从我身上在获得灵感”。比阿特丽斯真心钦佩莫迪的才华,希望能把他从每况愈下的酗酒中拯救出来,但她发现想要维持他们梦幻般的生活越来越难。共同生活两年后,她投入了另一个意大利雕塑家的怀抱,并且把伤痛永远留给了莫迪里阿尼。

  自我牺牲的巴黎姑娘让娜.艾布特纳.Jeanne ebuterne。让娜,是莫迪里阿尼喜欢的那种女人——或者说很快就会长成这样的女人。她那时十九岁,那如梦如幻的飘渺神情也是典型的东方情韵。她文静、内向。对莫迪充满狂热的激情,不顾父母的反对搬来了一起。

  让娜是莫迪最好的情人,为他摆姿势、做模特、崇拜莫迪,莫迪喝醉了,还把他背回家,为了得到莫迪的欢心不得不放弃脆弱的自我,但她的敏感和多疑却让莫迪十分痛苦,年轻的让娜不断希望莫迪能够最终稳定下来,却忘记了莫迪最需要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

  在莫迪的笔下,让娜的肖像却逐渐变得扭曲,头更加椭圆,脖子更长,四肢更伸展,隆起的小腹表明她正怀着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莫迪多次反悔与让娜结婚的约定,对家庭的约束逐渐感到厌倦也让他的画中带着悲观的情绪。让娜眼睁睁束手无策地看着莫迪死去,甚至忘了送医院。莫迪临死唱着意大利的歌,最后说出的话是:“意大利!亲爱的意大利!“

  切切而笑,啾啾而鸣的燕子啊

  飞过地中海

  哦,里窝那!

  我要献给你,

  最号啕的哭喊,

  最响亮的呼唤,

  羊头的诗人。

  就在莫迪死去的第31个小时,让娜后退着从5楼的窗中跳下,颅骨碎在了街石上,带着怀中的婴儿离开了人世。

  他喜爱非洲艺术,钟情于雕刻。他说“原始中有一股简化的美,和新古典主义们从希腊、罗马中提炼出的线条最为接近。”这些异国的雕像让他有章可循,又忠于自我。在日后他的无数绘画中,都能够看出非洲雕塑的影子。

  作为一位热烈追求线条效果的画家,对波德莱尔在诗歌《美》中的声明感同身受:”我讨厌扰乱线条的运动。“倘若莫迪加入了某个受欢迎的时髦艺术运动,他可能会取得经济上的成功。那些喜欢印象派的人无法忍受莫迪里阿尼对光线的漠视,他作品中清晰的轮廓,他对自然独断的扭曲。

  莫迪说“值得雕塑和入画的美好匀称的女性,一旦穿上衣服,便显得笨拙粗蠢”。有人问莫迪,为什么他的自画像总是一只眼睛睁,一只眼睛闭着?画家回答说:我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另一只眼凝视自己的内心。其实,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有眼无珠的,以表现他对这个世界的漠视。 …… 此处隐藏:114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莫迪里阿尼传的读后感10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795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