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库网 - 权威文档分享云平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资料 >

中国人口分析与区域特征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05
导读: 学习资料 简装书库 社会科学总论:社会学、 人口学、管理学、人才学、 中国人口分析与 决策与智谋 (人口学) 区域特征 03 主编:刘岳 学习资料 第七章 死亡与寿命 人口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死亡、延长寿命是人类美好的愿望

学习资料

简装书库 社会科学总论:社会学、

人口学、管理学、人才学、

中国人口分析与

决策与智谋 (人口学)

区域特征 03

主编:刘岳

学习资料

第七章  死亡与寿命

  

人口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死亡、延长寿命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世代追求的目标。本章主要阐述一般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特殊死亡率及其地区差异。并讨论平均预期寿命等问题。

   

第一节  一般死亡率的变动过程和特点

  

解放前,我国人口死亡率长期很高。据有限的资料,30年代我国死亡率约为30‰左右,若遇传染病流行或灾年,死亡率可达40‰以上,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左右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也迅速下降。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81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为6.3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88岁②。死亡率下降速度之快,预期寿命延长之多,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从附表21中的全国历年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死亡率迅速下降阶段(1949—1958年)

此阶段经历了建国后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此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甚大,旧中国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生命的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和消灭,人口死亡率也迅速下降。

1949—1958年,全国死亡率从20.00‰下降到11.98‰,其中1957年最低为10.80‰,几年时间就从旧中国的高死亡率降为中死亡率。

2.死亡率骤然回升阶段(1959—1964年)

1958年后,由于经济上急于冒进,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加上连续自然灾害等原因,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从1958年的124.6下降到1961年的99.4(1952年为100)①,普遍的粮食歉收和副食品供应紧张使人民生活水平、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从而使死亡率骤然回升。

1958年,全国死亡率为11.98‰,1960年骤然上升到25.43‰,成为建国以来的最高值,并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唯一的一次负增长。1961年,政府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形势趋于好转,人民生活重新得到改善,死亡率也又趋下降。1962、1963和1964年,死亡率分别为10.0‰、10.11‰和11.50‰,恢复到1957和1958年的水平。

3.死亡率持续稳步下降阶段(1965年至今)

1965年后,我国逐步开展了计划生育。特别是7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少生、优生、优育”,加上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开始持续稳步下降。

1965年,全国死亡率为9.55‰,1970年起降至8‰以下,1977年起降

刘铮等:《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2、81页。许涤新等:《当代中 李成瑞:《中国人口普查和结果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1988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第801页。

国的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②①

学习资料

至7‰以下。1983年后,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大,致使死亡率略有回升,但并不影响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总趋势。显然,我国已跨入世界低死亡率国家行列。

但是也应指出,我国死亡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与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关系。我国中、青年人口比重大,这种年龄结构死亡率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大,死亡率相对较高。若将我国人口按各发达国家人口年龄作标准化处理,则除了低于苏联外,还是高于美国、日本、瑞典、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正逐年增大,预计今后我国死亡率将有正常的回升。

   

第二节  一般死亡率的地域差异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我国还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情。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国人口死亡率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

一、死亡率的省区差异

将我国1957年和1987年各省、区、直辖市人口死亡率按从低到高排出位序(表7—1),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1.1957年,死亡率最低的10个省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福建、安徽、吉林、浙江、辽宁和湖北,死亡率介于6.06—9.56‰,均低于全国10.80‰的平均水平,这些地区大都是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死亡率最高的几个省区依次为:云南、新疆、山西、贵州、山东、广西、河南和河北,这些省区的死亡率介于11.60—14.0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它们大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边远内陆省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西藏和宁夏缺少当年数据,估计也应归入此组。其他省区的死亡率介于9.99—11.42‰之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1987年,死亡率最低的10个省区依次为:宁夏、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广东、安徽、青海、辽宁、福建和北京,死亡率介于3.77—5.37‰,均低于全国6.60‰的平均水平,而且边远内陆少数民族省区的位序明显提前。死亡率最高的10个省区依次为:西藏、上海、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浙江、新疆和山西,死亡率介于5.87—7.95‰,除西藏、上海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省区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该组中出现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市。

3.1957—1987年,死亡率下降速度最快的10个省区依次为:宁夏、云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广西、山西、山东和江西,死亡率年平均下降速度为2.52—4.19%,远大于全国平均1.66%的下降速度。死亡率下降速度最慢的4个省区依次为:天津、湖北、北京、浙江,死亡率年平均下降1.25—1.4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死亡率有所上升的是上海和西藏,死亡率年平均递增0.32%和0.23%。显然,死亡率下降快的省区多为1957年死亡率高的边远落后省区或少数民族省区。死亡率下降慢甚至有所回升的省区多为1957年死亡率低的东部经济发达省区。

学习资料

表7-1  1957年与1987年各盛区、直辖市死亡率及位序对比地区全国华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西北东北华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东

山东

年死亡位序率(‰)10.808.108.1311.6012.6110.699.389.2310.386.069.999.249.038.9211.4211.98

2319251697141118651822

1987年死亡率(‰)6.605.375.605.565.874.305.275.484.246.665.795.995.015.325.425.64

101614.52038122281922691117位序

< …… 此处隐藏:1243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中国人口分析与区域特征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jiaowen.net/fanwen/217956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教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78024566 邮箱:78024566@qq.com
苏ICP备19068818号-2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